防水砂浆是在水泥砂浆中掺入各种防水剂配制而成。防水剂是一种由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学原料组成的外加剂,掺入砂浆中可提高砂浆不透水性。按化学成分可归纳为四大类:氯化物金属盐类防水剂、金属皂类防水剂、有机硅类防水剂以及其它类防水剂。
1、氯化物金属盐类防水剂、防水砂浆
2、无机铝盐防水剂
3、金属皂盐防水剂、防水砂浆
4、硅类防水剂
详细如下:
1、氯化物金属盐类防水剂、防水砂浆配制
(1)防水浆
防水浆是采用氯化钙、氯化铝等金属盐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一种液态防水剂,此类防水剂加入水泥砂浆后,即与水泥和水起作用,在砂浆凝结硬化过程中生成含水氯硅酸钙、氯铝酸钙等化合物,填补砂浆中的孔隙,从而提高了砂浆的密实性和防水性能。
1)调制方法:首先将水放置在耐腐蚀的本质或陶制容器内30~60min,待水中可能由的氯气挥发后,再将预先打成碎块(直径约30mm)的氯化钙放入水中用木棒充分搅拌直至氯化钙全部溶解为止(在此过程中,溶液温度将逐渐升高)。待液体冷却到50~52℃时再将氯化铝全部加入,继续搅拌到全部溶解即成防水剂。
2)防水浆配合比见下表。
氯化物金属盐类
材 料 |
重量配合比(%) |
备 注 | |
(1) |
(2) |
||
氯化铝 氯化钙(结晶体) 氯化钙(固体) 水 |
4 23 23 50 |
4 - 46 50 |
固体,工业用 工业用,其中氯化钙含量≮70%结晶体可全部用固体代替 工业用 自来水或饮用水 |
3)防水砂浆的配制:
① 原材料:325号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黄砂和洁净的天然水或自来水。
② 配合比:当按重量比计时,氯化物金属盐类防水浆掺量,为水泥重量的3%~7%;当按体积比即使,其配合比如下:
防水浆:水:水泥:黄砂
防水砂浆 1: 5: 8: 3
防水素浆 1: 5: 8
4)特点及使用范围:具有速凝、早强、耐压、防水、防渗等性能。适用于涂刷防水层,堵塞漏水点、拌合水泥砂浆抹灰层等。
(2)氯化铁防水砂浆
1)氯化铁防水剂配合比
① 氯化铁防水剂掺量一般为水泥重量的3%~5%。
② 氯化镁水泥素浆重量比:
水泥:水:氯化铁防水剂=1:(0.35~0.39):0.03
③ 氯化铁防水砂浆重量比:
低层砂浆为:水泥:水:中砂:防水剂=1:0.45:0.52:0.03
面层砂浆为:水泥:水:中砂:防水剂=1:(0.5~0.55):2.5:0.03
2)原材料要求
① 水泥:325号~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② 砂子:粒径为0.5~0.3mm的中砂,其含量≯3%。
3)防水净浆、砂浆的配制方法
① 防水净浆的配制:先将防水剂放入容器中,缓慢加水并搅拌均匀,然后加水泥,充分搅拌即成。
② 防水砂浆的配制:先将称量好的防水剂加入定量的拌合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将称量过的水泥和砂
干拌均匀,再加入溶有防水剂的拌合水,搅拌1~2min即成。
防水净浆、砂浆应随拌随用,避免凝固失效。
4)特点及使用范围
氯化铁防水沙浆是密前几种常用的外加剂沙浆中抗渗性*好的一种,早期具有相当高的抗渗能力。
氯化铁防水沙浆适用于修补大面积渗漏的地下室、水池等工程。
5)施工要点
① 基层处理和要求参见多层抹面水泥砂浆防水层。
② 抹压法施工:先在基层涂刷一层水泥浆(水泥:水=1:0.4,重量比),随后分层铺抹防水砂浆,每层厚度控制在5~10mm,各层叠加总厚度不宜小于20mm。每层均应抹压密实,待下一层养护凝固后再铺抹上一层。
③ 扫浆法施工:在基层上先薄摊一层防水净浆,随即用棕刷或马连根刷往复涂擦。然后分层铺刷防水砂浆,待第一层防水砂浆经养护凝固后再铺刷第二层,每层厚度约10mm,两层铺刷方向应相互垂直。最后将防水砂浆表面扫出条纹。
④ 氯化铁防水砂浆施工:先在基层上涂刷一道防水净浆,然后抹底层砂浆(厚12mm),分两次抹压,第一次要用力抹压使与基层结成一体。底层第一边砂浆凝固前用木抹子均匀搓成麻面,待阴干后再抹压第二遍砂浆。底层砂浆抹完约12h后,即可抹面层砂浆(厚13mm),亦分两次抹压。抹压前先在底层砂浆上涂刷一道防水净浆,随涂刷随抹第一遍面层砂浆(厚不超过7mm),第一遍面层砂浆阴干后再抹第二遍面层砂浆,并在凝固前分次抹压密实。
⑤ 施工缝的留置:防水砂浆施工最好一次连续进行,不留施工缝。若需留设施工缝时,应设阶梯坡形槎。接槎施工时,应先在老槎面上涂刷一道水泥浆或防水净浆,再分层接槎,最后一层应抹实压光。
⑥ 阴阳角应作成圆弧形,阳角半径一般为10mm,阴角半径一般为50mm。
⑦ 施工温度应不低于5℃,不高于35℃,不得在雨天、烈日曝晒下施工。
⑧ 必须在结构变形或沉陷趋于稳定后施工。为抵抗裂缝,可在防水层内增设金属网加固。防水层不宜用于干旱、严寒、温差较大地区的大面积施工。
⑨ 养护:防水层施工后8~12h即应覆以湿草袋,夏季更要提前。24h后即应定期浇水养护至少14d。不宜采用蒸汽养护,如需使用,升温应控制在6~8℃/h,且最高温度不超过50℃。
自然养护温度不应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