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试水的方法去接触新鲜事物,有三个原则:
1. 尽可能地尝试新事物;
2. 尝试要可控,要确保实验不给你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 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随时调整。
这或许就是老一辈实干家追求的“摸着石头过河”吧!
【崔说】
今儿一大早,有个哥们给我微信留言:“崔工,您好!我想咨询一下,液体卷材能代替卷材嘛?我在东北,厂家说能保20年,可信嘛?”(还附上了厂家的产品说明。)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因为,你只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给出假设和猜测,而不能直接给出事实和真像!
我之前一直强调过: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液体卷材本身到底如何,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去检测。而这一期,我们要讨论的并非是液体卷材这款材料,而是这位同行问的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重要商业知识。
你会“拿主意”嘛?
有一个事实,说出来可能有点让人无奈 ---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做过多少决策。装饰公司施舍给你一个活,你把活干完了,你没有决策;两款防水材料价格差不多,一个质量好一个质量差,你选择了质量好的这个,这不叫决策。
决策,是在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白了,决策就是拿个主意。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让干啥就干啥,或者该干啥干啥,根本谈不上决策。
决策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你上一次非常纠结地拿主意,是什么时候?应该还是你拿定主意准备投身防水堵漏这行的时候吧?
有的人为几十块钱的东西货比三家,可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去异常草率。这大概就是随波逐流惯了,不讲究决策科学,而且缺乏决策和判断意思。
寻找亮点!
大部分的厂家或业务员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都是有选择地放大产品优点,而刻意的、含蓄的掩盖缺点,这是人性,我们无可厚非。
但你要做的是自己寻找亮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厂家特意安排给你的谜一般的亮点,然后自己去做“判断题”,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说起来简单,这个道理大家似乎都懂。但做起来可不简单。
沃尔玛老板有句话,说我在沃尔玛采取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是从别的商店那里抄过来的。
换句话说,这叫“借鉴”的思路,或者叫作“寻找亮点”。
咱们可事先不预设立场在感情上去判断一款材料是好还是坏,让各路人马自由发挥、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失败的局面,也会有成功的。我们要总结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反过来判断这个材料。
所以,我们要先从内部找经验和知识,若是你的内部不具备判断一个新事物的条件,再向外部需求借鉴。这样材料去伪存真,找到它真实的亮点。
实干家无须..调研!
对于实干家来说,并没有什么“谋定而后动”的决策。实干家的决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先动起来,看看情况再调整。
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是在国内某家电巨头实习的。该家电大佬要向市场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
它不会一上来就大批量生产某款全新的产品,也不会等产品研发到完全定型了再投放市场,而是会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然后再小规模地测试市场的反应。
如果市场的反馈好,就加大研发力度、扩大产量;如果市场对这个产品不感兴趣,那就干脆放弃它。
正所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实干家做事,根本不是什么谋定而后动,而是“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再说,上来就直接试水。
话题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液体卷材的问题,你大可采购一些小样,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试水。这种实干精神,这种小规模测试的实验精神,非常适合你用来检验一些新鲜事物。
但前提是,尝试要可控,要确保试验不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另外,在实干中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随时调整做法。
所以,你若对一件新鲜事物足够感兴趣,切记感情用事,要学会理性的、科学的判断;然后,就它们吸引你的亮点去找内外部的“借鉴”,最后,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唯有你自己亲手试验,方能获得最终的结论。
只是在“试水”的过程中,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规避风险。切不可把自己推上没有退路的境遇!
好的,今天我就分享到这儿。
这是一份防水人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