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东方雨虹参加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

来源: 新浪地产 投诉反馈
声明:本文及文中图片系网络转载,供学习交流使用,若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著作权,请联系juwangpai@qq.com,核实后我们将立即修改/删除。


北京东方雨虹总经理刘斌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附《保障房建设切忌因小失大》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上午好!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是升斗小民的核心资产和中国社会“家”文化的载体,无论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房事绝非平常事,必然地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和被高度聚焦的环境下,房地产市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住房质量的任何缺陷都有可能被放大而饱受诟病。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碎片化趋势,有可能直接把房地产市场带入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
  因为保障房商品属性的物殊性和多重性,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然而,中国经济太强大了,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奇迹,即便是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之下,我们似乎仍然稳如磐石,我自岿然不动,并且一跃而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至于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把自己当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在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当中,一些关键的细节问题通常都被忽视。
  在所有有关保障房的话题当中,成本无疑是最令人纠结的话题。建安成本占整个房价的比重平均为30-35%,但似乎所有的保障房问题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来了,包括质量问题。在很多时候,低成本与低质量确实是划上了等号的,民生工程变成了伤心工程,以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市场上有一个段子,虽然很夸张但也形象地描述了这个现象——在保障房建设中,其它神马的都是刚性的,而质量是弹性的。
  保障房质量,相对于整个保障房建设工程而言,是个关键的细节。这个细节与建设企业的品牌形象相关、与整个保障房工程形象相关、与政府的公信力相关… …因为大约三分之一的建安成本,制约了整个保障房的质量和发展问题,这何尝不是一种因小失大?
  一个更典型的细节,就是建筑防水。
  房屋漏水是个热门话题。每年雨季,各种关于渗漏水的新闻就会呈出不穷,搜索“漏水”这个词条,达近4000万之巨。我们在北京市对老百姓开通了一个免费咨询电话,每个月都会有上千个来电,雨季的时候来电数量成倍增加。
  防水却是个冷门的专业。一是防水工程是个隐蔽工程,埋在地下或者保护层、装修层下,看不到;二是防水工程造价,在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造价中,很微不足道,大约在1-2%,在一些工程上,经过层层分包,直接用在房屋建筑上的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因为隐蔽,因为微不足道,它就远没有装修等面子工程那么受人关注。只有在漏水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原来还有防水这么一个行业。
  这种反差,可能是导致建筑渗漏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关于建筑渗漏率,原来有过统计,大约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官方数据是30%以上。现在是多少?找不到一个全面的数据。我们估计,情况不会好到哪里去。北京市建筑质量司法鉴定中心的统计,在所有的关于建筑质量的纠纷中,关于建筑渗漏水的在35%以上,居首位。宁波市质量监督总站的统计,关于房屋质量投诉的,漏水的问题也是排在首位。在重庆,有一个民间组织,叫公益验房帮帮团,每年根据验房的数据,发布一个关于房质量的蓝皮书,2010年的数据中,关于防水这一项,验收不达标的竟有九成之多。而在2009年,“屋漏漏”入选《现代汉语新词语》,成了一个流行词。
  相对于防水的微不足道,漏水是个很麻烦的事,修复起来很困难,修复的成本也很高,通常在原始造价的五倍以上。由于是隐蔽工程,你查不到漏点,一般只能是堵哪,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根治,地下工程要刨开回填土;室内的要把装修层扒掉;屋面要把旧防水层和保护层掀掉。重新做完防水,加上恢复原貌,成本是一个问题,主要是太费事。
  房屋一旦发生渗漏,是一个扯不清的官司。楼下扯上楼上,楼上扯上物业,物业扯开发商,开发商扯总包,总包扯分包,分包说当时你们都验收了,包了一个圆,也扯不清楚。极端的就打官司,就曝光,所有相关的人都不得安宁,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个怪圈当中,最冤的是两个业主,小业主权益受损失,大业主品牌形象受损失。
  以1%的不到的原始造价,而制约整个房屋的质量,甚至是开发商的品牌形象、保障房的整体形象,甚至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这是一种典型的因小失大。
  保障房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但细节问题丝毫是马虎不得的。细节必须被关注,防止因小失大,保障房这个民生工程才能实现真正的民生关注。
  谢谢大家!


微信群
防水辅材网是一把防水营销利剑
首页 电脑版 联系我们 返顶

© m.juwangpai.cn

Copyright © 2025 juwangpai.cn

Copyright © 2025 juwangp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