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成功不一定会增加未来胜利的机会;同时,过去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必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断被重新审视和修正。
因为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过完的经验和技能可能毫无用处,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为此,通过3个月的努力和打磨,我为大家邀请了一位长期在新疆这个极端气候施工环境作业修缮补漏的业内大咖为大家分享他的一些经验。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研习“张全伟的《伸缩缝堵漏灌浆》”
大家好,我是张全伟,来自防水之乡--- 河南项城。本人03年正式从事了建筑防水行业,到现在也有16个年头了。
在此之前我就对建筑防水有所了解,我家九几年就开始做这个行业了,也算是防水堵漏世家了。
09年我注册了**家防水公司,17年又注册了建筑修缮公司,这一晃在这个苦逼的行业里也算是做了十几个年头了,一路走来有了太多的感受和收获。
我个人感觉这个行业里认知和技能比经验更重要,直到今天我对这个行业依然充满着激情(可见七年之痒有点不灵呀),哈哈,话题有点扯远了。
经崔总的再三邀请,我准备把自己的一些防水堵漏技能和认识拿出来供大家参详和指教,也希望通过我个人的一点点小分享,能给你带来有用的防水堵漏知识!
首先,我特别紧张也特别荣幸能够在崔总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分享。
紧张于害怕自己献丑,没能让你有所收获;荣幸于能在这么多内业高手面前把自己的技巧分享出来,让大家帮忙弥补其中的不足。
自从接触崔总这两年多来,在崔总的平台上确实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营销知识和经验,也结识了很多真正行业高手传奇人物,从他们那里也学到了很多实战技能。
比如大名顶顶的魏千峻魏校长,还有郑红兵我郑哥、吴峰、简飞这些都是我知道的行业里的大内高手呀。
群里我叫不上名的高手也有很多,希望回头我们多多交流互相学习,今天我在这个众多高手如云的群里,也是本着一种抛砖引玉的心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伸缩缝堵漏方面的个人经验,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让我方案更加完善!
伸缩缝课题
伸缩缝,行业人士并不陌生。
也就两片混凝土墙之间镶嵌了一条橡胶板,漏水的重要原因还是建造安装时的安装缺陷造成的(干过新建防水的师傅们应该都知道的要么安装时定位不准、要么混凝土浇筑不密实有蜂窝麻面),也不排除少部分是后期沉降收缩造成的渗漏水问题。
伸缩缝处理概述
我分享一些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步骤及感悟。
1、骑缝距中开槽深打坡口 →取出填塞物(一般民建是保温苯板比较多见,水利上常见的是黑色的硬质泡沫板) → 槽内及缝隙处清洗干净 →条件允许可以使用高压水枪进行清洗。
2、槽内使用长钻头打孔(比注浆预埋管小一号,测量止水带外侧混凝土墙厚度(铁丝或钢丝测探)做预埋注浆铜管加工铜管、止水带以外注浆管口封堵、管壁打蜂孔、止水带内做截断线放置大号垫片固定铜管,迎水面做帷幕灌浆从下往上灌注、胶体呈T型
(1、最早使用聚氨酯水性,止水快、包水性好、材料缺陷胶体脆性大不易成型,油性加水性混合灌注,发泡体成型好、但气孔大、接触面附着力差、易造成慢渗,S600 水溶性和包容性好、凝胶体成型无气泡、胶体失后遇水可反复膨胀至凝胶体3倍)
3、铜管截断线处截断拆除多余铜管冲洗沟槽,做第二道防线灌浆,方法多样举例说明(1、最早填塞油麻丝,经济实用、美中不足的是水不漏封堵麻丝空隙不均匀,易造成胶体分布不均匀,降低了耐久性。
整体预埋管线打孔方式,解决了胶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是整个管体内的注浆液由于没有和引发源(水、湿度、空气)的接触,造成了未发泡或轻微发泡的结块体,从而加大成本降低性能。
我最早使用的是抽管拉槽,这个方法要好很多但是比较繁琐用工成本高。
4、现在使用的是止水棒封堵,先两侧混凝土45度打孔至坑槽内,外孔做2公分深套孔处理,安装止水针头、坑槽内预留一定的空间,使用相对应大小的止水棒封堵水不漏预留出浆口。
5、灌浆前应先注水润槽(提高附着力、做发泡体引发剂),灌注弹性体灌浆料,灌浆完毕后封堵注浆口及出浆口。
6、使用柔性材料铺贴一道丙纶布(凹槽中缝丙仑布做褶皱处理),丙仑布表面再做柔性涂膜材料(起到与刚性材料的缓冲层)
7、使用240调配相对比例的水泥和70-200目石英砂(一定要严格控制配合比,掌握不好容易开裂和降低附着力)做成粘稠适度砂浆抹平坑槽(砂浆体应覆盖超过丙仑布10-15公分)
8、2-3小时后用稀释后的240排刷砂浆面(应超过抹灰宽度3-5公分),固化后表面平整、坚硬、光滑。
9、安装伸缩缝饰面板。
某地下管廊变形缝渗漏治理剖析
管廊变形缝渗漏原因
该区域综合管廊变形缝防水采用中埋式止水带与外贴防水层复合防水措施。
综合管廊变形缝防水构造由外向内依次为卷材防水层、泡沫塑料棒、卷材附加层、隔离膜、聚乙烯发泡填缝板、中埋 式橡胶止水带、遇水膨胀橡胶条、双组分聚硫密封膏,共计四道防水构造,可满足变形缝两侧 3 cm 的不均匀变形差。
这里说句题外话哈,做修缮补漏,对结构的精准勘察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影响我们的施工设计、施工流程,以及施工的成败。经实地勘察分析,造成变形缝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施工因素变
形缝附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足将造成沉降缝区域混凝土不密实,混凝土凝固成型后产生空隙裂缝处多为渗水易发部位;
沉降缝位置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橡胶止水带移位,达不到设计防水效果,从而造成渗漏。更有甚者,在雨天或水中安装遇水膨胀橡胶条,橡胶条提前膨胀,混凝土浇筑后无法达到防水效果。
2. 地基不均匀沉降因素
地下综合管廊变形缝两侧沉降差过大时,就会使止水带长期处于受力、变形状态下(尤其是侧壁上的止水带),这必然会加速止水带橡胶老化,从而使其过早地出现破坏,进而引起漏水。
3. 温度变形因素
管廊施工环境复杂,水泥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温度收缩裂缝,这些裂缝成为管廊漏水的易发部位。
另外,综合管廊内运营的管线包含热力等释放大量热量的管线,导致内外温差较大,特别是在冬季,管廊局部内外温差可达30~40℃。
管廊在内外温差作用下变形量进一步增大,也是变形缝处发生渗漏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构造因素
由于变形缝为地下工程防水的薄弱点,在变形缝的构造设计上往往采取多重防水措施,从而对安装精度、混凝土振捣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施工难度。
5. 其他因素
地下综合管廊一般紧靠公路、市政道路等,因为车辆通行对结构有一定的震动扰动,而造成变形缝变形量大并且频繁和止水带疲劳而造成功能失效。需要进行优化现有的防水堵漏设计。
渗漏级别分类
通过对区域内地下综合管廊变形缝渗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各综合管廊变形缝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渗漏水情况。
根据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出3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况,用于指导分级堵漏治理方案的实施。
在现场进行调查时,应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一些沉降缝的漏水裂缝在旱季渗水情况较轻,在雨季渗水情况加重,调查应尽量选在雨季。
对渗漏点的调查定级和治理方式的选取不能拘泥于表面渗漏情况,还应结合表面是否有裂缝,以及漏水点发展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干防水堵漏这行,很多时候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1. 分级治理原则
针对地下综合管廊沉降缝漏水情况轻重程度的不同,制定出了一套分级方案,用于指导分级堵漏治理方案的实施。
在实际的堵漏治理过程中应遵循分级治理原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对漏水点进行适当处置。
2. 治理方法介绍
压力注浆修补法压力注浆修补法通过对于变形缝渗漏水部位,通过高压灌注修补黏合浆料将裂缝填充满,待浆料固结后达到加固混凝土结构封堵裂缝的目的。
具体工艺如下:
(1)确定漏水点。需要仔细观察渗漏情况,找出渗水点并做好标记。对不明显的渗水点,可选择 在暴雨过后或丰水期进行观察标记。
(2)处理渗漏基面。通过分析渗漏情况,确定灌浆孔位置及间距,凿除混凝土表面析出物。
(3)钻孔并清理。用电锤等钻孔工具沿渗漏点两侧进行钻孔,钻孔须穿过点,但不得将结构打穿。
(4)安装灌浆嘴。在钻好的孔内安装灌浆嘴,灌浆嘴后带膨胀橡胶,并用专用内六角扳手拧紧, 确保灌浆嘴周围与钻孔之间无空隙不漏水。
(5)高压灌浆。使用高压灌浆机向灌浆孔内注射高压堵漏材料,当相邻孔开始出浆后保持压力3~5 min 即可停止本孔注浆,改注相邻灌浆孔。
(6)拆除灌浆嘴。灌浆完毕,即可去掉灌浆嘴,并清理干净已经固化的外溢灌浆料。
(7)封口。用快干水泥对灌浆口的凹陷部位进行修补、抹平,使混凝土面层恢复至设计高度。
3. 表面封闭修补法
表面封闭修补法是利用碳素纤维布和专用结构胶对管廊进行粘贴加固处理的方法,碳素纤维布强度具有高强度、重量轻、耐腐蚀和耐久性强等优点。
4. 迎水面再造防水层法 (帷幕灌浆法)
据现场情况分析,针对管廊变形缝渗漏水严重部位,通过钻孔灌注化学浆液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在管廊混凝土结构迎水面局部进行再造防水层,达到迎水面防水的目的。
这些方法和视频在崔总以前的课程和文章中都详细介绍过了,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我的建议是,掌握和执行规范化的施工流程,然后在施工做成中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具体,切勿盲目自信,更不要排斥规范化和流程化的东西。
今天我对伸缩缝堵漏处理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我想再补充两句。
家装修缮补漏和工程修缮补漏在我看来属于两个细分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有小交集的不同行业。
干家装补漏,你可以不用那么专业的勘察、标准的方案设计、规范的施工流程。但工程补漏不一样。它首先对人的要求就不一样。它真的需要你专业,这种专业不是靠说出来的,你以往做过某个工程到现在都不漏了。
而是你针对某个具体的工程,你得了解结构、了解水文、了解环境、了解地质,你得制作出规范的、能说动甲方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这个施工方案包括:勘察、原因分析、渗漏级别、不同级别渗漏不同的不漏方案、严格的操作流程、规范的人员管理、工期、报价、现场监管和安全等等。
做不到这些,很难去说你专业,咱们也很难有进步的空间。
通过这一期的分享,我更想把规范化、流程化这些专业思维同大家琢磨。我们是否真的专业,还是只是把某个渗漏堵住了而已。
好的,内容看完了,我是崔力。
最近几期通过对一些高手经验的分享,大家发现一个现象没有:真正的高手不是在某一个孤立的工程中做到了不漏。
而是,真正的高手不是做过的都不漏,而是他们的失败率会很低,失败率低不仅仅是你掌握的技能比别人多,而是你能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执行每一个工程。
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这项技能就没办法传承和举一反三,也无法降低重漏率,更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所以,通过这一期的研习,我希望您看到不仅仅是一套伸缩缝的处理工艺,还是看到整个方案的规范化和可执行化。
希望这一期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