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企业四大热点浮出水面
声明:本文及文中图片系网络转载,供学习交流使用,若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著作权,请联系juwangpai@qq.com,核实后我们将立即修改/删除。
随着各地房市的波澜不兴,建材装饰业所受牵连已然显现。虽从长远看,市场需求仍呈增长之势,商机依然无限,但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产品升级换代以及*档化、品牌化趋势也越发加快;行业结构整合、企业优胜劣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新的一年,企业该如何走,才能找到安全的彼岸呢?
得工程者得天下
无论建筑涂料、地板、建筑门窗还是陶瓷产品,由于精品房和全装修的比率不断上升,致使工程市场份额让人不能忽视——工程营销已越来越成为厂商的主要发力点。据记者了解,在上海市场,相当部分的企业在工程销售上的比率已达30%以上,这种发展变化预示着工程销售迎来黄金时代。
应该看到,这些年国家取消毛坯房政策及当前市场成熟度是建筑装饰产品生产企业“工程营销”逐渐旺盛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也是新市场形势下的必然结果。虽然面前呈现出巨大的“蛋糕”,但是,工程市场“地位”的提高,对建材厂商而言,也是个巨大考验。有专家表示,虽然眼下工程市场在宏观角度上仍位居家装市场之后,但由于通常工程订单量大(有时一个订单相当于一个中小型企业半年甚至一年的产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引力,相对家装市场更具诱惑力。可以预见,工程市场所带来的品牌竞争会更加残酷,企业之间会不惜代价寻找与抢夺工程机会,虽然最终比拼仍要归结于品牌实力、综合竞争实力等硬件条件上,但从综合角度而言,未来市场“得工程者得天下”已成为一种极大的可能。
产品顺势升级换代
每个行业的发展过程,都是产品新旧技术不断更替的过程,对于建材行业尤其如此。对此国内一些知名的地板、磁砖、涂料等品牌企业已非常重视技术与工艺和设备的更替与创新。比如新开发出来的纳米磁砖、地热地板、防噪声地板、环保涂料等,使产品更朝着节能、安全、施工简便等方面发展。勿庸讳言,我国目前建材产品在相当一部分领域,从整体上与国外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如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研发能力、人才储备与吸纳、产品质量和档次、综合利用水平以及环境保护和人员培训等。其中,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水平落后是造成这些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一个新产品从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越来越短,有时一个产品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从创意、色彩、规格、材质到制作方法,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持。
重组结构时不我待
建材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哪个产品热,就会一哄而上。无论地板、涂料还是磁砖,都存在着产品过剩,连生产企业也过剩的现象。产能过剩是可以通过供需增加消化掉的,然而企业过剩则只能通过行业的结构调整、企业的重组整合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难以回避的是,建材类涉及的领域较多,制造类中小型企业恶性竞争中的不规范行为多、低档次的生产企业多等都对行业发展构成阻碍。因此,没有多少自律能力的企业做大可以,做强则不可能。怎样才能建立自律机制?当前就是很好的时机。未来几年房市的调整必将继续,小企业难于为继;大中型企业顺势调整结构和经营目标,而整个行业的发展去芜存精。只有当产业的结构趋于科学合理,龙头、导向、垄断企业的权威性被确认,政府的产业政策更趋完善,行业自律行为就会有所改观。这样,也必然使行业健康成长,企业也必然走上金光大道。
从专业化走向精细化
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希望能在保质保量、任何销售服务承诺不变的前提下更快捷地采购好商品,这为厂商提高服务、把握行业盈利点、探索新的营销模式,甚至创造潮流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差异化定位、售后服务的提升、管理的日益完善等都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的销售、服务等必须从专业化走向精细化。特别是差异化定位,培养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面,使市场细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服务深入精细,是赢得市场的一把利器。譬如厂商推出的“明码实价”、“终身保修”,倡导与消费者的“双赢”;“先行赔付、双倍赔付”,“绿色环保装修”;“不满意就退货”等种种服务形式,打动人心,就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008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给人带来希望与梦想的一年。对建材行业从业者来说,能安然捱过房产调整期,抓住机会,在管理、服务、营销等各个层面来个根本改变,实现跨越,降低受到冲击的范围和程度,就能走向安全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