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作为建筑工程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子项,由于造价较低、又不涉及建筑物和人身的重大安全问题,因此始终处在“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边缘地位,也使得建筑物的渗漏问题久拖难解、无可避免。
**防水专家、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原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项桦太,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依然割舍不下对建筑防水事业的一份眷恋之情,四处奔走呼号。近3年来,他先后在南宁、广州、深圳等地从事建筑防水教学、研究,产品开发和施工实践,参加了国标《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编制,主编了广东省《建筑
防水技术规范》、深圳市《建筑
防水工程技术规范》、广西区标《建筑防水标准图集》等标准,主编了建筑防水专业教材《
防水工程概论》、《
防水工程材料》、《
防水工程设计》、《
防水工程施工》,为改变建筑行业和防水行业落后观念、陈旧理论身体力行。
项桦太教授认为,国内防水行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观念落后,沿用的是以材料为主的防水设计思想。过去,防水行业的发展长期受制于单一产品模式,即三毡四油一砂防水模式,材料单调,工艺简单。不管什么地域、什么建筑、什么部位、什么用途的
防水工程,千篇一律都是采用油毡防水。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倾力研究油毡
防水技术,找出了油毡防水“鼓泡、开裂、流淌、脆断”的缺陷。为此,国家编制了统一的防水图集和施工操作规程,供设计、施工人员采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陆续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新型防水材料已经多达数十种。与此同时,由于工业民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各类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更为突出,但是建筑防水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体系并没有相应改变,对新型防水材料是否适用相应部位、如何使用效果显著缺乏研究。现有的设计规范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理论体系中,沿用以材料为主线的防水设计思想,突出材料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材料的多品种、多组合,已经无法直接引用标准图集作为设计图和施工图使用,按图施工成为空话,建筑防水任意施工现象增多,
防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在大量渗漏工程面前,项桦太教授表示应当认真思考和反省我们的设计思想,改变过去以防水材料为主体的设计施工理念,实行以防水功能为目标的设计施工理念,对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部位的建筑结构进行材料组合、优势互补,满足建筑形态多样化、防水材料多样化和建筑艺术表现多样化的要求。
项桦太教授表示,当前国内对防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人员不足、时间不足、资金不足。与对结构设计、形态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同,
防水工程技术的研究不被重视,建筑防水理论陈旧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项桦太教授强调,建筑防水首先要认清防水材料与防水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防水效果,不能混同。铺设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防水材料,并不等于防水层,它只是防水层组成的部分。防水层应该根据防水主体的特点来满足相应的各种要求,除防水基本功能外,还应具备抵抗各种变形性能和延伸性能、抵抗高温老化和低温冷脆性能,还要有抵抗穿刺、挤压及抵抗介质侵蚀性能,以及与基层紧密粘结的性能和适应细部构造的特殊要求,这么多性能依靠单一材料来实现往往是不可能的,需要选择多种材料组合以适应主体防水功能的要求。就目前而言,要选择多种防水材料组成适应主体防水需要的层次成为防水层。
同时,
建筑防水需要提倡和树立“适应理论”。防水材料本身不易严格区分高中低,只有适应能力的不同,适应的就是科学的。从防水规范的制定来看,过去建筑防水的设计施工都以材料为主定位,但是现在不同了,必须根据建筑结构、建筑形态来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必须根据防水功能的要求来定位材料、确定防水工艺。
例如,三元乙丙材质虽好但施工要求很高,有“四不粘”之称,涂胶不匀不粘、粘合时间不准不粘、潮湿不粘、灰尘不粘。有业主用了三层三元乙丙防水,代价不菲,但他们忽略了材料接缝与基层粘结较差的弱点和工艺要求高的特点,一点漏防,全面窜水;国外防水施工中,粘结材料的价格很高、质量可靠,但国内防水行业对粘结剂的研究开发落后,施工关注不够,因此粘结往往成为
防水工程的薄弱环节;在引进国外材料和技术的时候,我们常常照搬照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改造,设计本身如果有缺陷,那么
防水工程肯定漏水无法改变。正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理论是
防水工程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建筑工程的施工可以存在缺陷概率,但是
防水工程不允许存在缺陷,针孔缺陷也会导致渗漏。
项桦太教授告诫,
防水工程设计应首先采取构造防水措施,选择适应的构造来进行防水,以提高
防水工程的可靠性和
防水工程质量,然后采取材料防水,即应先将基层的毛细孔及微细裂缝封闭,并能抵御结构开裂产生的拉裂与基层粘结不窜水;后选用有一定强度、延伸率、粘结力、高低温适应性、耐穿刺、耐老化的卷材或涂料,组成复合互补、相容的防水层,并保证一定厚度。局部需要增强的部位应采用涂料增强,并做好保护层加以保护。
设计防水层和选材虽有其共性,但个性还是很突出的。如斜坡屋面排水快,不积水,防水层可以薄些,材料不应是热感性大、强度和粘结力低的沥青基材料。屋面和墙面设防和用材区别就更大了,大部分卷材都不能适用于墙面。屋面与地下工程更有所不同,地下有坚固的、防水能力很强的防水混凝土,它长期浸泡在水中,受自然界影响小,而不易修补,所以其耐水性是首位的,要和防水混凝土粘结牢固。而屋面则变形大,受自然界影响大,要求材料的变形能力大,受自然界老化下降率要低,耐刺性好。根据地下工程功能要求特点划分为迎水面、背面防水,平整底板面和多梁、多桩式底面防水,侧墙面防水,后者只能用涂料,选用卷材就得不偿失。此外,由于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很大,要求材料的低温性能也应有别。这都说明不同设防主体、不同环境条件设计的防水层和用材是不同的,只有协调搭配组合才是最适应的、最合理的、最经济的设防方案。
项桦太教授十分感慨,在国外建筑施工质量实行的是保证期制度,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责任方承担的赔偿义务足以让一家企业“倾家荡产”,普通建筑漏水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是在国内,我们实行的是五年保修制度,验收后漏水是许可的,修好就行。在这样的指导原则下,怎么能够保证
防水工程的质量呢?在现有建筑市场的环境下,如何改变建筑防水行业面临的现状,确实也是困扰防水业界的另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