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拉动内需必须注重细节

来源: 网络 投诉反馈
声明:本文及文中图片系网络转载,供学习交流使用,若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著作权,请联系juwangpai@qq.com,核实后我们将立即修改/删除。

防水市场亟待规范

在**小品演员蔡明表演的小品《梦幻家园》中,新建楼盘漏水不仅到了能养鱼的地步,售楼处甚至还漏成了“水帘洞”。喜剧小品当然有它夸张的一面,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商对防水的不重视,楼盘漏水多年来一直是房屋质量投诉的热点。
■防水质量成房屋质量投诉热点

据深圳《晶报》报道,近日发生在深圳的一件事情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桃源村三期经济适用房是今年元旦才入住的,业主们高高兴兴搬进去仅2个月就发现小区房屋出现漏水等质量问题,此事引起小区居民不满。2月18日上午,深圳市市政府相关领导主持召开该市有关部门与桃源村三期业主代表座谈会。

据12位桃源村三期的业主代表反映:入住后出现的一些质量、安全等问题较为突出。业主代表郑先生首先向上述深圳市这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递交了一份小区业主的书面反映报告,并附有上千名小区业主的签名。郑先生说,首先遇到最多的是住宅质量问题——部分墙壁、天花板脱落掉灰,卫生间渗水漏水情况严重,外墙的裂缝有小拇指宽,浴室门扣、门锁螺丝钉、水龙头等生锈。“有一栋楼在上班高峰时间出现三部电梯同时坏掉的事故,有的住户不得不徒步从34楼往下走。”

深圳市质监站负责人表示,他们会责成建设单位组织力量到投诉业主的家中现场察看;制定一份保修方案,对渗漏水、冷热水管等业主反映的问题进行维修,方案必须先得到业主的认可;核实相关情况,调查结果公之于众;给保修单位设置时间限制,尽快完成检修工作,直到投诉人满意为止。

上述深圳市这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说,认真总结经验,通过此次房屋质量问题检查各方面的工作,认真虚心听取业主的意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建筑质量监管体系。“服务不到位,业主多次反映,提出的意见没有及时处理,应该提高办事水平和效率,最后结果要让每一户业主满意。”他表示,吸收业主意见,进一步完善维修整改工作,并加快进度,一个月内解决已经出现的漏水问题。同时,还要做好后续服务,不是一个月完了就不管了。

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建筑质量投诉呈上升趋势,而在上升的建筑质量投诉中,房屋漏水就占了质量投诉的七八成,房屋建筑渗漏是建筑工程中一项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据一份调查报告统计,房屋渗漏的原因各方面所占质量的比例分别为:材料20%、设计26%、施工48%、管理6%。

另据报道,最近广东省质监局公布的商品房专项监督抽查结果表明,随着房价的下跌,楼盘品质也同步下降。而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隔音门”、“漏水门”等。

■五大因素导致渗漏治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筑工程领域曾出现过房屋渗漏严重的问题。原建设部曾在一年内发出两个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才及时扭转了这一局面。在此之后,全国各地对房屋的渗漏治理不同程度地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效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横行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2005年《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所提供的数据,全国防水生产企业为3000多家(据业内人士估计,现有防水材料生产企业要远大于此数据),至2008年底,全国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仅779家。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建筑防水行业出现了不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大量防水材料生产企业使用简陋设备和不合格原料组织生产,能耗高,污染环境严重。防水行业市场秩序混乱,市场极度分散,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成长。

据某防水材料质检机构的报告显示,2007年抽检的38个各地在建住宅小区,防水材料的平均合格率仅为35.9%,其中沥青类防水卷材的合格率为39.4%。又据调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大的防水卷材集散地销售达到国家标准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正品)所占比例还达不到25%,也就是说,住宅小区工程中使用的防水材料有60%-75%是不合格的。这足以说明,住宅建筑的渗漏隐患已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最终受害者将是广大用户和购房者。

政策措施未能到位。1991年以来,国家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法规与文件,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因宣传贯彻不力,认真执行者甚少,较多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缺乏监督机制,导致材料、设计、施工、建设等单位都存在管理上出现漏洞或不负责任以及腐败行为的问题。

假冒伪劣材料猖獗。据近3年统计,全国各类新型防水材料的产量占总量的比例增长了7~8个百分点,已接近40%。但防水材料市场的基本状况仍处于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局面。伪劣产品以比正规产品低60%以上的价格倾销,市场占有率很大,使正规的大中型企业难以为继,新型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受到的冲击最大。国内知名防水公司由于坚持产品质量,甚至不得不以牺牲市场为代价,失去了很多市场份额。大量防水材料的生产失去监控,直接导致假冒伪劣材料主导着防水市场,严重危害建筑质量,使关于建筑渗漏的质量投诉居高不下(新建工程两年内渗漏率为57%,住房工程质量投诉中有关房屋渗漏的投诉占40%以上)。

防水设计软弱无力。防水层的选材本该由设计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然而,不少设计人员却不熟悉防水材料的品质,往往被一些不良供应商的虚假宣传所误导或蒙骗或甘愿被误导,(不自觉地选用了伪劣产品)而选用了不合适的防水材料方案。假若这种情况还算是失误的话,那么,设计人员受开发商干预过多,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责,将选材这一项最为关键的职责让给建设单位去决定,建设单位或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多数认同伪劣产品并恶意压价,以低价购进,设计人员只能听之任之。

施工质量难以提高。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泛滥,紧跟着的是将防水工程造价压得很低,使正规的防水专业施工公司难以中标,迫使工程落到一些无资质、有挂靠关系的低素质包工队手中。这些包工队通过大力攻“关”,中标之后就大肆偷工减料,粗放作业,一旦发生渗漏,则用几桶涂料修修补补就应付了事。这种状况,使提高施工质量要求变为一句空话。

建设单位的行为不规范。经分析,防水工程质量出现以上恶性循环和防水行业面临危机的根源,在于建设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商主导了市场。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成为影响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防水工程招投标中的“黑白合同”问题突出,或实施无底价竞标,或在招标书中恶意压价(其中包括预算定额订得过低因素),有的防水工程不实行招标以及一些设计单位不坚持原则等,导致假冒伪劣防水材料和不具资质的防水施工队得以进入工程。

据中国工程院一位专家介绍,国内某知名开发商用于楼盘漏水的维修费用达到3亿元。因此,为了保障购房者的利益和减少渗漏带来的经济损失,房地产开发商应对防水问题进行重视,使用质量过硬的防水产品,规范防水工程市场,保证施工质量,让老百姓和房屋渗漏说再见。实践表明,工程一旦发生渗漏,治理费用及经济损失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特别是墙面工程和地下工程,仅治理费用一项可达原防水费用的5~10倍。

■建筑防水期待整治风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为刺激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在建筑领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力、物力,与建筑质量高度相关的防水行业的这种不良现状如果不能快速得到改变,将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隐患。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措施和制度,以引导和规范防水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2000年,国家主席令第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后公布实施,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生产行为作出了明确限制和禁止。(二)2005年,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明确规定了防水行业的结构调整方向。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0号)制定的《建筑防水卷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08年)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所涉及的限制和禁止项目也有明确规定,违反者不得核发生产许可证。

(四)《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第218号技术公告)很详细地罗列了限制和禁止使用的防水材料和技术的清单。

全国政协委员郭松海认为,如果这些产业政策和规定得到落实,防水行业的现状肯定会是另外一个局面,而不会让违规企业肆意耗费着有限的资源、继续恶化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会让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泛滥成灾,更不会让渗漏建筑年复一年地鲸吞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和财富。

“我觉得在未来4万亿元国家投资中,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居民房屋建设材料的研制和采购上,比如,防水材料等。这样,不仅体现国家细致入微的惠民政策,也从另一个方面起到扩大内需作用。”北京市丰台区建委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不过,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加大加快防水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对防水行业的专项综合治理,落实产业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防水行业的现状,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居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减少房屋质量出现水帘洞。”


微信群
防水辅材网是一把防水营销利剑

相关文章


首页 电脑版 联系我们 返顶

© m.juwangpai.cn

Copyright © 2025 juwangpai.cn

Copyright © 2025 juwangp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