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李全(化名)是某品牌防水企业的代理商,并为自己做过北京西南部某个知名楼盘的防水工程而骄傲。但现在,他已从防水行业撤退,转向电梯行业。
理由很简单,防水行业太乱,“品牌拼不过杂牌”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意实在不好做”。而他又很难说服自己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当时,我看到房屋渗漏的现象很严重,认为防水市场的前景会很好,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他的话中难掩失望。
低价竞争现象普遍
李全曾参加广州某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在北京开发的楼盘的竞标。“这个项目防水材料的招标价格竟然只有15元/平方米,我们的同类产品,最低价起码在30元/平方米。这么低的标,中标的企业怎么投?只能造假。比如,防水层应该做成3毫米,就减为2毫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还是有几分激动。
而这样的案例,在防水行业可谓是数不胜数。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林标指出,降价销售的硝烟,弥漫于整个防水行业。防水卷材的正常售价,一般在20元/平方米以上,但山东产的一种3毫米防水卷材,售价竟然只有3.5元/平方米。
正是因为防水是隐蔽工程,很多开发商并不重视。也正因如此,导致假冒伪劣材料猖獗。又据调查,广东珠三角地区*大的防水卷材集散地销售达到国家标准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正品)所占比例还达不到25%。
施工环节漏洞多
而即使是开发商选定了品牌企业的防水材料,也有施工企业为了节省费用而采取偷梁换柱等应对手段。
李全此前负责的一个项目就曾经发生过这种现象。“当时,该项目的开发商在巡查时发现所使用的防水材料为伪劣产品,立即上报到公司。后来,我们通过彻查发现,施工方在用两层卷材施工时,利用监管薄弱时间进行施工,在底层使用假冒产品,而表面层则用正品掩盖。”
后来,李全和同事将施工方弄虚作假采取的应对手段形象地总结为五招:
狸猫换太子。在使用防水卷材的项目上,采用厚度小的卷材替代厚度大的卷材。比如,甲方要求使用3毫米的材料,而防水施工方实际则只采用2毫米的材料。
等级掉包。在防水材料实际使用中,原本规定或在设计中要求使用高等级的产品,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使用等级较低型号的产品代替等级较高型号产品。
一叶障目。上面提到的底层使用假冒产品,表面用正品掩盖的行为就属于这一招。有的施工方甚至是原本规定做双层材料进行防水的,却只做一层。
偷工减料。搭接部位按照国标规范要求10~15公分,有的为了省料往往只搭接三四公分。
偷梁换柱。设计要求为国家规范的优选或推荐合格产品,但实际使用中以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产品来替代。
从防水行业到电梯行业,李全*大的感受是,由于电梯是特种设备,开发商至少会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能。此外,电梯行业集中度比防水行业高很多,开发商对电梯品牌的认知度也更高。“比如我所代理的国产品牌电梯,虽然在和外资品牌的电梯竞争中不占优势,但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毕竟,电梯行业制假售假的几率相对低很多,只要产品品质达到开发商的要求,就有市场的机会。”
从一个极其混乱、鱼龙混杂的行业到一个集中度相对较高、外资把持的行业,李全觉得,他是从一个行业的今天走向了一个行业的明天。